
大明皇妃孫若微傳
本影片因授權因素
暫時無法提供觀看
大明皇妃孫若微傳
- 2019
- 普遍級
- 280人喜歡
8.4
我的片單
加入我的片單
待看清單
加入待看清單
評分
湯唯重回小螢幕!攜手張藝興、朱亞文再現大明風華
講述了明朝初年,國家開創盛世,孫若微歷經五帝六朝的故事。主要敘述了在明永樂元年,御史大夫景清遭到滿門抄斬,長女蔓姝被孫愚救下,化名為孫若微收養在家,多年以後,隠秘勢力「清正教」暗中操弄孫若微,想讓孫若微嫁給漢王,但是她卻嫁進東宮 ,變成朱瞻基嬪妃的一系列故事。

西元1435年冬,坤寧宮中。宮廷畫師正在為大明宣德皇后孫若微描繪畫像。 明宣宗皇帝朱瞻基身體日漸虛弱,他正在月琴、笛子和琵琶的伴奏下,唱著剛剛時興起來的水磨調。 三十年前燕王朱棣起兵,攻入應天府。混亂中,景清將自己的女兒若微和蔓茵託付給前來勤王的副將孫愚,孫愚帶著若微走上了逃亡的路。 十年後,六騎快馬,為首的人就是孫若微,孫愚居中,一行人,都是當年逃脫的靖難遺孤,此次回來,要在朱棣遠征回城的時候,進行刺殺,為靖難死去的人報仇…

朱瞻基在孫愚古玩行地上發現了一支弩箭,把孫若微拉到一旁,威脅她第二天去秦淮河一起飲茶。 太子和漢王正為徹查靖難遺孤吵得不可開交,朱棣身邊的首領太監前來宣旨,讓太子在宮中聽命,等待傳召。 孫愚帶孫若微去拜見靖難遺孤的領袖皇爺,皇爺讓孫若微赴約,樓下坐滿靖難遺孤等待孫若微信號,突然湧進一群錦衣衛團團坐下,將靖難遺孤圍住,氣氛頓時劍拔弩張。

太子給皇帝請安,朱棣賞太子一幅猛虎圖,讓他空白處題一首詩,太子卻上奏希望辭去太子之務,朱棣大怒。 朱瞻基和孫若微去到詔獄,看到猛虎圖的孫若微為畫提上了詩。 深夜,朱棣召太子進宮,太子急中生智地拿出畫,朱棣看到提詩,怒火煙消雲散。

朱棣在雞鳴寺召見百官,昭告天下,太子之位已定,國本已定,天下人皆可安心。 孫若微被靖難遺孤的管事叫了去,因她一意孤行致秦淮河暗樁都暴露,孫若微不服也無可奈何,準備收拾行囊離開京城。

孫若微在天牢被詔獄的哭喊聲折磨,發起了高燒。朱瞻基便把孫若微帶回家中治病。 孫若微蘇醒,看到坐在旁邊的朱瞻基,恨又提不起力氣。 朱瞻基告訴她,等她病好就幫她救出被抓的靖難遺孤。朱瞻基進宮告訴朱棣關於靖難遺孤的事情,唯獨沒提孫若微。

詔獄裡,聶興換上葡萄牙人衣服,和被抓的靖難遺孤一起唱著葡萄牙歌走出了詔獄。 朱棣見趙王漢王不肯就藩,還起了謀逆之心,讓太子把二人送到天牢,太子不忍傷害兩個弟弟,朱棣看著兒子,只好甘休。

姚廣孝告訴孫若微可以做帝王,朱瞻基送孫若微回古玩行,又折回雞鳴寺想問清楚,姚廣孝告訴他,他們的命數註定有因果。 孫若微知道姚廣孝就是鼓動朱棣造反的罪魁禍首,她晚上拿劍來到雞鳴寺,想殺姚廣孝為父母報仇。姚廣孝看到就知道孫若微是景清的孩子,知道她一定會來,早就在寺中等待。

朱瞻基經常帶孫若微到靶場射箭,他從身後抱住孫若微,問她靖難遺孤究竟是誰在背後指揮。 孫若微知道了朱瞻基的太孫身份,趁他鬆懈,拉弓搭箭指向朱瞻基。朱瞻基終於肯定了之前她在演戲。 箭擦著朱瞻基身體飛了過去,朱瞻基到孫若微身前,把箭頭捏了粉碎。

孫若微被關在一個房間裡,張妍派胡尚儀前來探底。 胡尚儀詢問孫若微的來歷,孫若微對著胡尚儀一通牢騷,胡尚儀一時間竟不知如何是好,她答應孫若微回去轉告太孫,匆匆離開了。 胡善祥聽著屋裡直嚷嚷,從外面進來,兩人一照面,互相都覺得有些熟悉。

夜晚,宮中擺宴給鄭和接風,宴請各國使節。 朱棣帶孫若微接見外國使者,孫若微站在朱棣身旁,眼睛盯著朱棣面前的案子,有一把銀刀。孫若微把梨切好,刀進了袖子。 朱棣正大笑,突然一支只有一尺長的精鋼頭黑色翎毛的短弩箭,擦著孫若微的鬢邊,把朱棣的衣服釘在椅子上。朱棣大驚失色,孫若微一把把他推倒,擋在他面前,胸口中箭倒在他面前。

朱棣懷疑太子謀權篡位,讓漢王代為監國。 朱瞻基在雞鳴寺日夜照顧孫若微,意識到孫若微在他心中早已無法抹去了。

雞鳴寺中,朱棣和孫若微玩耍。 朱棣告訴孫若微,他知道自己的位置是篡位得來的,這麼多年,他文治武功樣樣嚴格要求自己,為的就是彌補自己的過失,為的就是千百年的後世之名。

孫若微在雞鳴寺養傷,遇到出來散步的朱棣,孫若微請求朱棣赦免靖難遺孤,朱棣告訴她如果能見建文,就赦免三萬靖難遺孤。 皇甫先生被劫持,睜開眼看到朱瞻基和孫若微,孫若微告訴他,朱棣已知道靖難遺孤和漢王間的關係,威脅皇甫給漢王傳遞消息。

朱瞻基和徐濱商議朱棣和建文見面事宜,朱瞻基擔保建文的安全,徐濱這才同意讓建文和朱棣見面。 聶興反對他們同朱瞻基交易,一心想要報仇,孫若微為三萬靖難遺孤的赦免願意放下仇恨,分歧越來越大。 朱瞻基帶徐濱來到雞鳴寺,朱棣見徐濱有才,請他在朝中做官,在他和建文中間居中傳遞資訊,徐濱接受了官職。 約定十五日後在靈山佛塔見,建文在九層,朱棣在一層,由孫若微傳話。

朱瞻基回府碰上太子,把他牽線皇帝和建文見面的事告訴太子,太子大驚失色,拉著朱瞻基進宮要面見皇上。他深知皇帝脾氣,為了防止建文捲土重來,很可能會不顧朱瞻基性命殺死建文。朱瞻基毛骨悚然連忙去請朱棣。 朱瞻基扶著朱棣坐下,感覺朱棣的態度有些奇怪。朱棣知道太子不會無緣無故來找他的,猜到了太子來意。

靈山周圍,早已被神機營層層包圍,朱棣下了車駕,孫若微在車下等他。徐濱拉開千里鏡,清清楚楚的看見朱棣和孫若微進了塔。 孫若微爬到了寶塔九層,發現建文已是一副老僧人模樣了。 朱棣確認了建文身份,讓孫若微轉告建文,他想尊崇他做太上皇,平息世間的流言蜚語,建文卻拒絕了他,建文把傳國玉璽交給朱棣,讓他安心。 朱棣卻徑直闖到塔頂,起了殺心,想永絕後患。孫若微見他竟然不管朱瞻基的生死,對著朱棣大聲呵斥,孫若微這麼一喝,喝破了皇帝的心魔,把自己也驚的一頭是汗。朱棣大袖一揮,走了。

朱棣坐轎回宮,遇到了提前埋伏好的聶興,孫若微順手抄起旁邊的弓箭箭射了過去。聶興中箭,倉皇逃走。 孫若微看見一個人在樹下中了兩箭,走進一看發現是聶興,趕緊上前查看聶興的傷勢。 山下上百名錦衣衛,她想帶著聶興趕緊離開,聶興卻固執地消失在樹林中。孫若微劍傷開裂,昏了過去。 胡善祥負責照顧孫若微的起居,兩人總能感受到她們之間那種若有若無的聯繫,兩人終於確認對方就是自己靖難失散的姐妹。

皇帝要孫若微的生辰八字和家世背景,難壞了朱瞻基,如果被朱棣知道了她的身世,她恐怕會有性命之憂。他自己想不出來如何應對,找到孫愚,和他一起編造孫若微的身世。

孫愚把紙條給孫若微,是編造的三代,讓她按紙條上的說。孫若微沒想到孫愚讓她進宮,和孫愚賭氣。孫若微被孫愚撫養長大,孫愚不想孫若微顛沛流離,希望孫若微可以衣食無憂、安安穩穩,他願意用自己性命換孫若微一生無憂。 孫若微打開孫愚的紙條,越看越不對勁,心中升起不詳的預感,她看到徐濱立在孫愚門口,如喪考妣,孫若微突然明白了,只見孫愚像趴在桌子上睡著了,孫若微泣不成聲。埋葬了孫愚後,孫若微守靈三月,最終決定遵循孫愚願望,隨朱瞻基進宮。

報喜官員帶兩名士兵縱馬而來,于謙高中狀元,皇帝召見,店裡的眾人尋到于謙的時候,于謙早已醉的不省人事。傳召官只得叫幾個人攙著于謙進宮面聖。

中榜的三人面聖,皇帝讓三人做詩,于謙賦詩諷刺皇上,氣氛瞬間降到了冰點。朱棣龍顏大怒,將于謙編入軍中,隨他遠征。 朱瞻基告訴于謙,要他寫一篇邊疆策論,皇帝要看。 朱棣翻開于謙寫的策論,想不到還能遇到這樣的大才,他深知這樣的人才大多桀驁不馴,於是讓朱瞻基配合他一起演一齣戲。

朱瞻基把朱棣送他冊封用的大東珠送給了孫若微,他願意等她,直到孫若微願意的那一天。 太孫選秀女,朱瞻基走到胡善祥面前,把如意遞給了她,又取了香囊,交給孫若微,扭頭便走。

朱瞻基伺候朱棣更衣,皇帝看出他有些生氣,便尋他開心,問到孫若微時,他才知道朱棣早知道了孫若微的身世,一直在等他坦白,朱瞻基嚇得跪在床前,朱棣讓他回去想清楚愛權利還是女人。 朱瞻基回到家中,被嚇得發起了高燒,他告訴太子,孫若微靖難遺孤的身世暴露了,太子聽後也嚇了一跳,他沒想到朱瞻基這麼大膽,敢把靖難遺孤領到皇帝身邊,他告訴朱瞻基,這事情關乎全家命運,要他想透了再去辦。

徐濱分析叫破孫若微身份的人一定和漢王脫不了干係,但是他們又拿漢王沒有辦法。孫若微知道解鈴還須系鈴人,她想見一下皇上,他告訴朱瞻基,如果皇帝三日之內不見她,她就伏劍而死,永絕後患。 朱瞻基跪在門外,皇帝避而不見,他讓公公傳話來辭行,朱棣聽後走了出去。朱瞻基告訴朱棣自己想明白了,寧願流放殺頭,也不會讓朱棣傷害孫若微。 朱棣聽完他一席話答應讓孫若微來見他。孫若微進宮,朱棣想讓孫若微放下隔閡,好好留在這個家。

一行人到了順天,朱瞻基和孫若微在監工的引領下,流覽宮殿。 孫若微低聲告訴他,姚廣孝要她陪著一起選寺,不讓他跟著,朱瞻基無奈,只好答應。 孫若微和姚廣孝在山路騎馬,兩人上了山,山上有早已搭好的繩子,姚廣孝為求真經,獨自走上繩索,慢慢消失在了雲霧之間。

朱瞻基一身龍袍倚在座位上,朱棣穿一件老兵衣服,站在座下。 也先帶禮物前來拜見,表明願效忠大明,永世交好。 樊忠回報,也先誇讚皇帝身旁的老兵英勇蓋世,朱棣聽後非常震驚,他不願放這樣的敵人回去,命樊忠追上去殺死也先。 也先看大隊騎兵追擊,看出了大明是想殺人滅口,逃出生天。 兵部收到戰報,前方大捷,皇帝要分兵,太子和兵部官員們討論,眾人按著軍報重新插旗拔旗,沙盤上重新呈現一個姿態,發現關外各部族有聯合包圍之勢,幾個部族連敗但退而有序,太子懷疑草原上出現了霸主,統一指揮各部族作戰,眾人不禁駭然。

太子讓孫若微代筆給皇上寫摺子。 兩軍草原上大戰,大明兵強力壯,借著火銃大炮的優勢戰無不勝。朱瞻基和樊忠各領一隊,分左右翼而去。 太子的身體明顯弱多了,兵部收到前方戰報,明軍被各部族聯合起來纏住,進退不得。太子聽聞此事,急火攻心。

日夜勞頓讓太子的身體雪上加霜,戰事緊迫,三楊私自做主瞞報了太子的病情。 漢王妃趙王妃天天來,明面上是詢問前方戰況,其實是想打聽太子身體的消息。 太子知道,一旦漢王趙王確定他身體出了問題,勢必會起兵造反,爭奪皇位,到時候天下大亂。他告訴孫若微和張妍,不能透露太子府的任何情況。

孫若微看到了朱瞻基寫的家書,念給太子聽,泣不成聲,太子聽完家書,一口血噴了出來。 前方大營,趙王告訴漢王,他得到消息,太子病重,只在朝夕。 太子臥床不起,孫若微和胡善祥想派人送信給朱瞻基,告訴他如今太子的身體狀況,好提前安排,太子知道自己身體已經撐不下去了,囑咐張妍給太孫寫信。

太子身體不行,讓孫若微居中在太子爺和兵部間傳話,孫若微拿到前方戰敗的軍報,回去轉告太子。 朱棣從枕頭下面拿出一個摺子,告訴朱瞻基太子病重的事情,他知道自己的身體,這次怕是回不去了。 朱棣下令,命漢王趙王再攻十天,攻不下來,撤回榆木川。 第五次遠征結束,朱棣病倒在榆木川,召見楊士奇,他讓楊士奇保住太子一家,讓漢王繼位。

楊士奇把皇帝的旨意交給朱瞻基,朱瞻基年少,不願一生困于南京,但是朱瞻基也知道,漢王手握兵權,皇上的神機營,漢王的三千營,趙王的五軍營,樊忠的禦營精銳,他誰都指揮不動。 皇帝駕崩,朱瞻基扣押了去報喪的信使,擬定聖旨,讓漢王趙王繼續消耗敵軍。 朱瞻基把朱棣駕崩傳位漢王的事告訴太子,太子瞭解皇帝,心中了然。太子知道,他身體虛弱,朱棣的安排是最好的結果,他不想用全家人的命去賭。

朱瞻基醒來時,孫若微跟隨太子處理朝中事務,知道其中一切,孫若微安慰永遠陪著他。 太子精神稍好,朱瞻基把傳國玉璽交給太子,太子讓他回去安排。朱瞻基找楊榮楊傅商議太子登基的事,約定三日之後,昭告天下。 華蓋殿上,朱高熾頭戴冠冕坐在龍椅上。楊士奇攜聖旨到三千營、五軍營、神機營傳旨,先帝大行,新帝已立,即刻撤兵返京,將士們聽旨後歡呼雀躍。

北京城城門大開,朱棣的屍體由一輛大車運送進城,靈車兩側紙錢鋪天蓋地。朱高熾在寢宮見到漢王趙王,朱高熾承諾,等先帝喪事辦完,一定會給他們一個說法。 朱高熾夜晚去為先帝守靈,臨走之前叫來孫若微,讓孫若微模仿朱棣筆跡,擬一張遺旨,赦免靖難遺孤。 朱瞻基計畫要在朱棣的葬禮上刺死漢王趙王。太子心中知曉朱瞻基的想法,有意保護兩個弟弟,朱瞻基安排的死士根本無從下手。

朱高熾宣讀先帝遺旨,朱瞻基命人盯著漢王,到漢王府的時候,發現他留下跟蹤漢王的死士全都被殺,漢王和趙王都不見了蹤影。 西元1425年,大明洪熙元年,漢王作亂,天下動盪不安。 漢王趙王起兵,以清君側的名義拉攏藩王,昭告天下。濟南戰敗,皇帝執意不戰,各路藩王看朝廷一味忍讓,也都紛紛自保。

楊溥奉皇帝命來南京宣旨,皇帝已經命如懸絲,朱瞻基聽到父親病重,連忙就要啟程回京。 西元1425年,洪熙元年五月,朱高熾駕崩,朱瞻基回京登基,年號宣德。 同年八月,朱瞻基御駕親征山東樂安。漢王軍隊屢次挑釁,但朱瞻基堅拒不出。朱瞻基不想同室操戈,寫信勸降,派于謙去送信。

西元1426年,大明宣德元年,漢王朱高煦謀反,朱瞻基御駕親征,迅速平叛,一鼓而定。 漢王被押到朱瞻基的賬內,朱瞻基請漢王吃酒,漢王不領情。 漢王笑他像他爹一樣,滿嘴仁義道德,他告訴朱瞻基,只要他活著一天,就會準備造反,他勸朱瞻基趕快殺了他,朱瞻基笑著搖搖頭,讓他回府好好考慮。

胡善祥在寢宮中醒來,知道自己孩子沒能保住,非常後悔,她甚至開始怨恨孫若微,她怨孫若微沒能保住自己的孩子。 朱瞻基從太后宮裡出來,到孫若微府中看望,想叫胡善祥一起用膳,孫若微告訴他,胡善祥得了風寒,不便來此,朱瞻基聽了,想去探望,卻被孫若微攔了下來,朱瞻基心中疑惑,也沒多說什麼。 胡善祥始終不能接受自己孩子夭折的事實,她叫來太醫詢問,她想知道自己如何再次懷孕。胡善祥經歷了這次意外後誰都懷疑,她不相信孫若微。

朱瞻基派出的錦衣衛不一會兒就回來了,錦衣衛首領半跪在朱瞻基腳下。朱瞻基看著手裡那一摞紙,越看越生氣,丟到地上。趙王告訴他,這是朱棣交給他的任務,自對靖難遺孤放鬆監管後,這幾個人就在密謀。朱瞻基駭然。 朝中議事,交趾出現叛軍,財務狀況危急,已經沒有多餘的經費支持出兵交趾,收復失地。朱瞻基不顧朝中大臣反對,毅然叫停了為他修陵寢的費用,資助鄭和再下西洋,聯絡與南海諸國的情誼,保衛大明疆土。

朝中,漢王的舊部集體向皇帝發難,想要讓朱瞻基解除漢王的圈禁,朱瞻基臉色鐵青,袖子一甩,竟然自己走了。 朱瞻基帶人到了漢王府,聽見漢王在屋中自言自語,朱瞻基聽得汗都下來了,他遣開了身邊的隨從,走到門口,側耳聽著。

太醫前來給胡善祥賀喜,胡善祥又懷上了龍種。朱瞻基心中高興,為孫若微的孩子取名祁鎮,意為天下之根基,胡善祥聽了臉色一變。

朱瞻基的大營裡,搭起了一座臨時的土台,祭奠戰死的將士,大勝返朝。 朱瞻基看望了兩個孩子,很是欣喜,他和孫若微商量,定一個日子,一家人坐在一起,好好吃一頓孩子的滿月酒。

朱瞻基去了胡善祥的寢宮,質問胡善祥。他自問對得起胡善祥,他不懂為何胡善祥要如此的羞辱他。朱瞻基抱著孩子,旁邊就是火盆。孫若微迎面衝了進來,想從朱瞻基手裡搶孩子。孫若微聽著胡善祥的哭訴,驚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。 朱瞻基從祖廟中出來,下旨廢了胡善祥皇后之位,命她入宮中道觀修道。冊封孫若微為皇后。

朱瞻基帶著朱棣的遺旨給孫若微,孫若微打開一看就傻了,朱棣知道孫若微常年隨太子朱高熾處理政事,他怕將來女主篡位,留下遺旨,讓朱瞻基日後賜死孫若微。 朱瞻基在草原受的箭傷,雖然已經痊癒,但是留下了深深的病根,身體一天一天的虛弱下來,他叫來張妍...

朱祁鎮年幼,由孫若微代帝監國,批復奏摺,處理國事。 朱祁鎮九歲繼位。眾臣朝中議事,朱瞻基雖然已經繼位,但終究還是個孩子,和身邊的小太監王振在朝堂上玩的不亦樂乎,孫若微無奈,只能代為處理政事。

時光飛逝,朱祁鎮轉眼間便長大了。 孫若微面無表情,一指王振,身後的兩個太監立刻把王振拖了過來,王振深受皇帝寵愛,幾人在朝中索賄受賄,賣官,替人辦事,孫若微讓人把王振拖出去砍頭,被朱祁鎮攔了下來。 王振有皇帝做後臺,在宮中更加肆無忌憚,他帶著一群小太監,悄悄地挖掉了太祖高皇帝立在宮門外的“內臣不得干政,犯者斬”的鐵碑,搬著鐵碑扔了出去。

孫若微來給張妍請安,很多官員上摺子告狀,孫若微拿著瓦剌也先遞來的國書。 草原各部族的人聽說瓦剌抓住了張克儉,都前來想要殺了張克儉。 張克儉的人頭被送到了北京城,張妍見到人頭,悲痛欲絕。 朱祁鎮在朝中想要出兵瓦剌,為國舅爺報仇,大臣們連聲附和,群情激憤。

朝後,孫若微把朱祁鎮叫來,召見于謙,她知道朝廷現在打不起仗,旁敲側擊的問三楊,是不是有條件可以出兵瓦剌。 朱祁鎮想要親征,王振叫來朝中大臣,發放銀兩,讓他們在朝中上書,支持皇帝親征。 孫若微到張妍寢宮勸她不要煽動戰爭,張妍卻咬牙切齒,她告訴孫若微,她兒子覺得她才是皇帝,朝中大臣全都聽她的,朱祁鎮還說,這皇上,他真的要做,也非等孫若微死了不可,孫若微聽完,好像胸口被人錘了一下,失魂落魄的走了。

孫若微找到朱祁鎮,她生氣朱祁鎮兩邊挑撥,狠狠地數落他,她知道自己和兒子之間的隔閡,她想聽兒子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。 孫若微病倒了,她知道朱祁鎮長大了,再攔著只會加深她和兒子之間的隔閡,她找到三楊,商議一個能保證皇上絕對安全的計畫。 朱祁鎮知道自己氣倒了太后,害怕被廢,要割肉為太后療傷,正拿刀比劃,外面太監來傳太后口諭,同意朱祁鎮出兵,讓他去和兵部一起去擬一個出征的章程。朱祁鎮聽後一蹦三丈高。 出征大典過後,孫若微牽著馬為皇帝送行,她一路叮囑,朱祁鎮聽得不耐煩,從她手中接過韁繩,策馬離去。

瓦剌騎兵來襲,殺聲四起,明軍被瓦剌一陣衝殺,打的潰不成軍,軍官想組織抵抗,可眾人排成一條線,亂作一團。 樊忠深中數箭,他看著皇帝身邊的王振,恨從心中起,反手從部屬那接過一柄錘,衝著王振過去,一錘一錘的把王振砸死在當地,樊忠抬起頭,對著朱祁鎮苦笑兩聲,轟然倒地。 孫若微得知皇上被圍,急火攻心,昏了過去。 瓦剌攻入大營,陳文榮帶著小隊騎兵前來接應皇帝,陳文榮為報當年太后之恩,拼死保衛皇帝,但寡不敵眾,死在陣前。朱祁鎮在帳中被瓦剌俘虜。

也先在和各部族首領在帳中商議軍情,大明皇帝被俘,京城三大營覆滅,這樣的好機會百年難遇,也先決定,揮師南下,重回中原。 大殿之中,大臣們像熱鍋上的螞蟻,交頭接耳,神情緊張,眾人就是戰是走吵翻了天,內閣商議,讓太后等人先行遷都,調集山東、直隸、河南軍隊拱衛京師。孫若微猶豫,禮部侍郎徐有貞站出來,說他夜觀星象,此次若想解圍需京城南遷。 孫若微召見于謙,詢問調兵一事,于謙告知,雖然已經調兵,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,敵人已兵臨城下。 他將白羊口守將的信交給孫若微,他告訴孫若微,唯有死戰到底,方有一線生機。 于謙建議,孫若微等人先行遷都,為大明保留血脈。 內閣決議,軍隊堅守北京城,太后和太皇太后先行遷都。

孫若微知道,京中無主,軍隊會士氣低落,京郊百姓會都沒有活路,她決定留下,與京師共存亡。 孫若微安排朱祁鈺南遷,她叮囑朱祁鈺,如果她戰死,就讓朱祁鈺著手登基。 孫若微和兵部官員一起分析軍情,瓦剌知道北京城險,易守難攻,他們繞過北京,席捲江北,到時候北京城只不過是案板上的一塊肉,任人宰割。 孫若微聽後決定,打開城門,列陣迎敵。 朱祁鈺一行出了北京,隨隊遷往南方,朱祁鈺心系家國,策馬回頭,返回北京城,誓死保衛大明江山。 孫若微一身銀甲,腰佩長劍,親自上陣,與瓦剌決一死戰。

城牆下,兩軍騎兵衝殺在一起,朱祁鈺雙手持劍,在馬上砍殺,煞是英勇。三千營全軍覆沒。于謙下令,神機營補上,沒多久,傳來槍聲,北京城防的大炮重新開始轟鳴。 于謙前來拜見太后,他勸孫若微打起精神,以國家為重,因為她不僅僅是個母親,她還關係到國家的未來。 孫若微召集群臣,廢除朱祁鎮帝位,立朱祁鈺代為監國。

朱祁鎮在瓦剌營中,知道了自己被廢的消息。 太監告訴朱祁鈺,于謙和朝中大臣全都是太后的人,不會有人聽他的,只有除掉朱祁鎮,他才能坐穩這個位置。朱祁鈺默然。 朱祁鎮被廢,反而釋然了,和瓦剌人一起喝酒跳舞,儼然已經變成這一小群蒙古兵的頭領了。

朱祁鈺代理監國,朝中議事,朱祁鈺知道于謙曾和朱祁鎮有過節,他找來于謙,想要拉攏于謙,不料于謙堅持要接朱祁鎮回京。 朱祁鈺見于謙油鹽不進,直接把旨意下到城上,命城上開炮。于謙聽到外面越來越密集的炮聲,面如死灰。

朱祁鎮跟隨軍隊後撤。 也先退出北京城,北京保衛戰宣告勝利。 朱祁鈺在宮中宴請三位閣老。三人歷經四朝,在朝中威望甚高,他們舉薦于謙為內閣首輔,並希望朱祁鈺可以早日迎請太上皇回宮。 孫若微召集四海大師,在永定河舉行水陸法會,為北京保衛戰中死去的將士百姓祈福。

朱祁鎮被綁在帳篷中,徐濱竄進帳篷,趴在朱祁鎮身上,死死的護住朱祁鎮。 轉眼到了冬天,徐濱告訴朱祁鎮,不出意外,開春他們就可以回北京了。 也先準備送朱祁鎮回京,喜寧出主意,要借著送還朱祁鎮,奪了宣化城,再次進攻中原。 皇后知道,孫若微有心幫她,但現在也是力不從心,她心生絕望。 朱祁鈺想立太子,卻遲遲立不下來,就這樣一直拖著。

徐濱和朱祁鎮出去加固羊圈,防止羊圈被風吹倒,朱祁鎮起了輕生的念頭,脫了衣服躺在雪中,徐濱把他拉回帳篷,搶救朱祁鎮。 孫若微得知也先要送兒子回來的消息,找到胡善祥想好好談談,胡善祥卻不領情,她威脅孫若微,若想兒子回來,就讓禮部趕緊冊立太子。 徐濱帶著瓦剌使團到了北京城,他帶回了朱祁鎮的禪位詔書,安朱祁鈺的心。朱祁鈺聽聞太上皇禪位,大為驚喜,連忙命人籌辦禪位大典和太子冊立大典。

徐濱和孫若微擬定禮單,送給瓦剌也先,孫若微拿出了所有首飾和自己宮裡的金銀,只為換兒子平安歸來。 徐濱帶著禮單來到瓦剌大營中面見也先,也先欽佩徐濱的為人,實話告訴徐濱,他看朱祁鎮已經成長,心性堅韌,他怕送朱祁鎮回朝後,以後會對瓦剌部族造成威脅,他不願放人。 朱祁鎮,徐濱,也先三人歃血為盟,發誓世代友好,互不侵犯。

宮門一層一層一層的打開,朱祁鎮雙手微微顫抖,止不住的哆嗦,足有六七層門打開,他看到,孫若微站在宮苑的最深處。朱祁鎮忙跑過去,撲到孫若微腳下,母子二人抱在一起,失聲痛哭。 朱祁鎮和孫若微說起在瓦剌這些年的事情,孫若微知道兒子長大,心中很是欣慰,他告訴孫若微,是徐濱一直護他周全,朱祁鎮出不了院子,再三叮囑孫若微,給徐濱送去月餅。

東廠的公公興安帶著人在南宮中搜查違禁之物。他們搜遍南宮也沒找到其他證據,氣急敗壞質問刀是誰的,其木格站出來,說刀是她的。 朱祁鎮連忙衝過去拉其木格,卻被幾個兵死死抓住往屋裡推,另外的人,摁住其木格,往她脖子上纏白綾,吊死在了院子中的樹上。朱祁鎮被一群士兵拉住,想救其木格卻無能為力,傷心欲絕。 朱祁鈺派身邊的太監陪著孫若微進了南宮,孫若微見到朱祁鎮,她怕朱祁鎮想不開,勸他不要衝動,朱祁鎮很平靜,但他越是這樣孫若微越不能放心。 朱祁鎮時常想起其木格,他叫來石亨徐有貞,他決心起兵奪權。

朱祁鎮知道造反前途未蔔,他派人把孩子送回瓦剌,交給伯顏帖木兒,告訴伯顏,如果他此次失敗,請求伯顏幫忙把孩子撫養長大,並且告訴孩子,將來替他報仇。 朱祁鎮獨自坐在南宮中,聽見門外一響,他站起來。徐有貞提著劍,帶著幾個士兵進來,請朱祁鎮到奉天殿登位。文武百官進了奉天門,在午門處,發現不對了。城樓上下都是士兵,徐有貞宣旨,太上皇復辟,眾官員一下就傻了,被士兵們趕進殿裡。 孫若微大步趕來,看著遠處的朱祁鎮,他知道自己的兒子還是走了這一步,朱祁鎮看著殿外的大臣們,下達旨意:下拜朝賀者,恕其性命,立者殺。 孫若微想攔,卻被朱祁鎮死死拉住。 朱祁鎮走進了朱祁鈺的寢宮,朱祁鈺吃丹吃的已經神志不清,他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是皇帝,抓了一把丹藥塞進了嘴裡,毒發而亡。

一隊錦衣衛奉命去抄于謙的家,什麼都沒有,甚至還不如一些尋常百姓家。 孫若微祈求朱祁鎮放過于謙,放過被抓的三十余官員,朱祁鎮心意已決,拒絕了她。 朱祁鎮回宮問起于謙,徐有貞告訴他于謙已經在菜市口歸西,朱祁鎮下令,放了關押的三十余名官員,于謙的家眷也不必充軍。 孫若微經歷數次巨變,再也扛不住了,病倒在宮中,徐濱來探望,他告訴孫若微,他收了于謙的屍,運回杭州安葬,于謙死的那天,全京城的百姓都為他送行,于謙是個忠臣,天下人共敬之。 徐濱找朱祁鎮辭行,希望可以帶孫若微離開,兩人要到海上去,他捨不得他們離開。 朱祁鎮不願他們離開,更不願看著自己的娘死在面前,難過又矛盾,只好同意。 海上,一艘大船緩緩行駛,徐濱正升著船帆,孫若微衣帶飄舞。在粼粼的波光中,兩人慢慢消失在海平線。